查看原文
其他

秘境 | 失踪的“外滩女神”去了哪里

2016-05-13 小歪 外滩周到




傻傻分不清楚!

今朝夜里,小歪跟“老黄浦”陶俊老师打算探讨下地方趣闻奇史。

无意间发现,原来这张老照片早期的制作技术也辣么强,依裸眼5.2看基本无PS、美图痕迹~~



“你倒是帮我来瞧瞧,据说原图有“造假之疑”?!



“外滩女神像”离奇失踪案?时隔75年后,竟然仍无人知晓?!

如今,横贯市中心的延安东路,曾是一条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——洋泾浜。

河浜被填没造路后,取路名为“爱多亚路”,这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名字。



1924年2月,在外滩上竖起一座“和平女神”像。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战的死难者而建,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。

和曼哈顿港的自由女神不同,神像面朝西,从海上到达的人们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。


上世纪20年代一座纪念碑曾地跨两界中央,她就是堪称“上海第一碑”的外滩“欧战纪念碑”,又因其顶部的“和平女神”像,而被人们称为“和平纪念碑”。


“和平女神”像,双翼高展,脚下两孺子分居两侧,怡然牵裙。两旁为铜制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,左手爱抚一战争中失去母亲的孺童,以使他不再受到伤害;右手正欲按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头顶上,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。


当年,从海上到达上海黄浦江的人们,看到的是和平女神像的背影——这种造型庄严却不失艺术美感,神圣而兼有悲悯。

这座纪念碑由(英商)马海洋行(Messrs Spence, Robinson& Partners)的J.E.March负责设计,设计奖金最高达750两银子。纪念碑高度为37.94m,建造费用由工部局、公董局各承担一半。它是我国当时最高的纪念碑。
纪念碑呈长方形盒状建筑物,整个纪念碑底座由钢筋混凝土砌成,中间为空心,墙面贴有花岗岩,碑面刊有遇难者姓名。



在碑的背面刻有八字铭文:“功炳欧西,名留华夏”这八个字代表着什么历史?从中透露出的历史背景又有哪些?


自开埠以来,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。随之而来的,是旅沪欧美各国侨民的快速增长。


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旅沪欧美青年侨民纷纷启程回国参战,其中不少人牺牲在战场,再也没有回到上海——这“功炳欧西,名留华夏”八个字,正是为了纪念这些再也没能回到上海滩的年轻人。



1918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上海租界方面成立欧战战事纪念委员会,并下设纪念碑委员会,以促成此事‍的完成。委员会最终采纳的设计‍,来自马海洋行。



这个名字或许让上海人觉得陌生,但他们留给上海的建筑作品,大家一定不陌生:外滩一号,亚细亚大楼(后来成为太平洋保险总部所在地)

‍‍1924年2月16日早晨,近万上海市民涌入外滩地区,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当局,还对交通进行临时管制。

下面这张照片,记录了仪式举行时的场景:参战士兵、万国商团团员、巡捕、童子军代表在纪念碑前就位;万国商团军乐队和法军军乐队陈列于纪念碑两侧。


正午12时,揭幕典礼正式开始。由庇亚逊爵士前导,意大利总领事为纪念碑揭幕。

外滩观礼人群随即欢呼雀跃,此时万国商团军乐团奏乐,随后牧师开始为阵亡者举行祷告仪式。祷告完毕时,停泊于黄浦江上的军舰鸣礼炮。


只可惜,和平的日子实在太短了,日本的侵略让上海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。1941年底,侵略军跨过苏州河,占领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区。


作为敌对国标志性的建筑物,和平女神像被野蛮地拆下,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被毁掉,有的传说后来熔铸成炮弹,至于碑面的文字则被全部磨去。和平女神已逝,和平也化为乌有。


1945年,日本投降后,曾将拆下后尚保留着的女神像,归还给英国领事馆。但是,这时,西方人在上海的独立统治已结束,而重建纪念碑又需要巨额的经费,要恢复这个欧战纪念碑,已难以考虑和实施。


“和平女神”像于是就成了历史记忆中的一个旧上海名迹。时至今日,无论是外滩改造工程时,还是上海开埠170年的今天,都会有了解这段历史的网友问起,“为何不重建和平女神像?”

毕竟,这不是单纯的一件艺术品,作为一个殖民地气息浓重的雕塑,怎可再次重建呢?


【感谢黄浦区档案馆提供资料来源】

   (图文编辑系“外滩周到”所有,请勿转载谢谢)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